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公司新闻 > 正文

新闻特写:春风再绿禾之“源”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21-3-4 4:18:37 人气: 标签:如何做公司新闻

  央广网遂川3月3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袁卫生 刘祖刚)3月1日一大早,家住遂川县禾源镇禾源村川坳背的郭经华,便在群里微信语音“通电”全家:“我在电视上看了,乡村振兴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大年初二的‘约定’无效,我要捡起育种老本行!”

  原来,大年初二,儿子女儿女婿们趁拜年的机会,与68岁心脏也不好的郭经华“约法三章”,制种效益不算太好,老伴2020年又重大车祸,根本没有劳动力,便让他停了这一费力不赚钱的“产业”。没成想,才过几天,牛劲上来的郭经华就借政策“利好”了。

  在遂川,杂交水稻制种历史悠久,禾源镇更是其中“佼佼者”。听郭经华的兄长--曾两赴海南岛学习制种技术,71岁高龄的郭立新讲述,早在1974年,为提高粮食产量,改良耕作的稻种,遂川县农科所便派技术人员,到海南岛试制杂交稻种。当时规模不大,共制2.7亩,3个组合,收种子50斤。

  1976年,遂川县扩大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必须集中制种才能满足需要,县里组织430多人的专业队伍,再赴海南岛,利用温度、热量指数高等先天优势,冬春制种,历时半年,2000多亩获种13万斤。此后,又于1981年11月又派出400余人。这两次,郭立新都是其中一员。

  郭立新说:“这段经历确实刻骨铭心。天太热不适应,睡不着,蚊子又大又多,每人负责的种田又多,‘赶花粉’(人工授粉)、‘剥穗苞’(人工帮拔穗),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如今身上的病根,便是当时落下的。不过,看到全县用了我们制的稻种,怎么累都值得!”

  通过两次异地制种,不仅满足了遂川县的稻种需求,还培养了大批制种技术人员。禾源镇地处丘陵,局地小气候明显,光照水汽等条件优越,非常适宜制种产业,自1979年起,在县农业部门帮扶下,大力发展自制杂交稻种,不但满足了本县和周边地区需求,还逐渐成为江西省小有名气的杂交水稻制种,省杂交水稻现场会和全国杂交水稻现场推进会,均曾在此召开。

  此后,禾源利用各方优势,大力推广制种技术,通过“公司++农户”形式,进行良种繁殖培育和种植新技术试验研究,顶峰时期,面积近七千亩,还参加过吉安地区的水稻常规良种与杂交良种区域化对比试验。

  镇农技叶平生介绍:当时,家家忙着制种,户户晒日“赶花”,老少齐上阵,田中无闲人。一到收获,收种站挤满了人,大伙都笑开了颜。

  严塘村渡田组冯嗣金,是杂交水稻制种大户。他与无劳动力农户流转了25亩稻田,一季制稻种,一季种晚稻,既留有口粮,也增加收入。

  “懵懵懂懂,清明浸种”,每年的3月15日前后,天涯、恵农、先农等种业公司代理商就会来到禾源,与各村合作社签订合同,种农们从合作社按每亩4斤母本,1斤父本标准领取,辛劳培育收获后,再按验收合同验收,卖给种业公司。

  冯嗣金说,“去年天气不算太好,亩产400斤左右,技术员当场检验发芽率、纯度、净度和湿度,以6.8元/斤收购。制种虽然辛苦些,但全年制种收入也有6万多元,比栽双季稻更划算!”

  “种谷浸种较一般早稻要迟些,以便与扬花期错开,纯度和净度……”讲起流程,郭经华俨然是个老“庄稼汉”。他介绍,制种虽然是门精细活,但经过长期技术熏陶,禾源镇老老少少都门儿清了。什么节气该插秧,长第几片稻叶该施肥,第几片稻叶“割禾叶”、“赶稻花”,都有着近乎苛刻的技术,一旦规律,轻则减产,重则谷种发芽率、纯度都受影响,那这季稻种算是白制了,公司不收。即便到了收割期也有严格,要及时收割晒干入库,种谷不在禾穗上发芽。晒谷种时,最好用传统竹晒垫,以免烫伤谷种芽孢,影响发芽率。

  正是严苛到近乎“自虐”的耕作习惯,禾源镇种子质量和制种技术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成为江西省杂交水稻制种之一。

  2014年,一家种业公司与代理商签订《杂交水稻委托制种》合同书,委托生产杂交水稻种子,面积400来亩,收种80000斤,纯度96%以上,净度98%以上,发芽率80%以上,水分低于13%。制种地点仅限遂川县禾源镇。拿到合同后,代理商也与村签订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收购合同》,村里当即组织了50多位村民制种耕作。

  也不知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公司以发芽率不达标退种,后又转从商处理,但价格却少了一半。为此,村民们委托律师打了一场长达3年之久的官司,虽多方协调妥善处理,却着实挫伤了部分种农们的积极性,加之劳动力不足,陆续便有种农退出了这行。

  中国饭碗要盛中国粮食,禾源镇高度重视,反复调研影响种业生产和粮食生产的和因素,并予以解决。通过合作社牵头,各家换工,土地流转,尝试引进制种插秧机、无人机“赶花”等现代机械化操作……

  天天向上 蒋梦婕

  此后,禾源镇推出各项补优惠政策,极大调动制种积极性。这两年,70%的村参与制种,面积1500多亩,产量250吨毛收入上千万元,大大增加了农民家庭收入,它也和花岗岩、茶油、豆浆衣,成为四大富民产业。如今,正趁着乡村振兴的春风,打好种业翻身仗,

  岷江村的党委陶勋花是一名全国代表,履职四年来,她每年的主题都与乡村振兴有关。而这一次直播,就是数字化技术与乡村振兴的一次亲密接触。

  3月1日一大早,家住遂川县禾源镇禾源村川坳背的郭经华,便在群里微信语音“通电”全家:“我在电视上看了,乡村振兴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大年初二的‘约定’无效,我要捡起育种老本行!”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