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知识 > 正文

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ppt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8/3/15 17:47:55 人气: 标签:糖尿病知识讲座总结

  1.本站不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糖尿病健康知识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 糖尿病的预防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起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的综合症。持续高血糖是其生化特征。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1997年全世界患者已达,预期到2025年将达3亿;我国1997年19省市20余万人普查结果表明,患病率为2.51%,糖耐量低减患病率为3.2%,预计今后将以每年100万的数量增加。目前我国是糖尿病的第二高发国。 正常的食物代谢过程 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促进糖原合成 促进葡萄糖的利用 糖异生 胰岛素分泌模式 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的症状 随着血糖值升高,出现症状的可能性增加,但有个体差异。 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下降。 其余型症状:如视物模糊;皮肤干燥、搔痒,伤口不易愈合;还有牙龈发炎、泌尿系感染(尿频、尿急、尿痛)和小便发粘等症状。 糖尿病的危害 二 、糖尿病的分型 1型糖尿病(Type 1 DM) 2型糖尿病(Type 2 DM) 妊娠糖尿病(M) 特殊类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三、为什么会发生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与机制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不足 因素 淀粉样变 糖尿病的常见因素 糖尿病家族史 肥胖 年龄吸烟 高血压 高胆固醇血症 高脂饮食 体重超重 运动过少 妊娠糖尿病因素:除以上外,还有年龄过30岁;有异常产史,如胎死宫内、产巨大儿史(出生体重4Kg)等 糖尿病的警示灯 有糖尿病家族史 2型糖尿病的特点 起病缓慢 多在40岁以后发病 症状不明显﹐三多一少﹐视物模糊,易疲倦﹑皮肤搔痒等 可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四、 糖尿病的预防 多懂一点; 少吃一点; 勤快一点; 放松一点; 预防的对象 有糖尿病家族史; 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 年龄大于40岁者; 妊娠血糖增高、有巨大儿生育史; 生活无规律者; 饮酒过多者; 预防措施一 防治与纠正肥胖,体重指数BMI25者是糖尿病的高人群; 避免高脂肪食物; 饮食合理、科学,食物的摄入及代谢消耗应保持一个正常的平衡状态,主食占50-60%,脂肪30%,蛋白质10-20%; 预防措施二 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以控制合理体重并且能够增加胰岛素的性; 预防措施三 避免、少用致糖代谢异常的药物; 戒烟戒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糖尿病预防之四 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老年人,除常规空腹血糖外,还应重视餐后2小时的血糖; 糖尿病预防之五 妊娠有糖代谢异常,应积极采取血糖监测、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等防治措施,妊娠时患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IGT)者,分娩的孩子易患肥胖、糖尿病,故应即可能地控制血糖正常,也要防止严重低血糖。对妊娠妇女于妊娠24-32周做口服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五、充满自信向糖尿病挑战—— 糖尿病是可以治疗的疾病 糖尿病目前不能根治,但是通过合理治疗可 以使血糖长期稳定,接近正常,糖尿病患 者可以向正一样的愉快生活! 做好心理准备 争取社会和家庭的关心支持 糖尿病的治疗—五驾马车 饮食治疗 运动治疗 合理的药物治疗 管理 糖尿病教育 饮食控制 —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饮食治疗 摄入食物热量要适当; 平衡膳食:主食占50-60%,脂肪30%, 蛋白质10-20%; 食物要多样化 多饮水,少喝酒 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餐 饮食控制的注意事项 定时定量定餐,并且一定要与注射胰岛素,服用口服降糖药的时间配合好 饮食量,劳动强度,用药量三者间的关系要相对平衡,灵活调节 根据个人情况将每日饮食量分多次食用,有利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糖尿病饮食控制应长期,终生 运动调节 运动的好处: 增强心、肺功能 降脂、降压、降糖 改善胰岛素性 提高运动积极性 运动调节—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及运动量 老年人可以选用运动强度轻的运动方式,最常用的运动方式为散步 中青年人应以中等强度的运动方式为主,也可选择运动强度较重的运动方式 运动应该循序渐进,运动量应由小到大 正确认识运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 持之以恒,防止意外 口服降糖药分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 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 非磺脲类药物:如诺和龙 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 胰岛素增敏剂:如吡格列酮 葡萄糖苷酶剂类药物 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口服降糖药适应症 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经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 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某些情况时宜采用胰岛素治疗 第3代磺脲类:格列美脲,早餐前服用,每日一次。 双胍类:在餐前、餐中、餐后服用都可以,在餐中服对胃肠道刺激小,不影响药物吸收。 噻唑烷二酮类 (胰岛素增敏剂):空腹服用,每日一次。 诺和龙: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调整的依据:是否严格饮食控制与运动;是否按时服药;根据监测血糖谱、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调整的时间:1月~2月 磺脲类 作用机制: 磺脲类药物与胰岛B细胞膜的药物受体结合,促使胰岛素分泌。此外,磺脲类药物尚可改善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性。 磺脲类药物分类 第一代磺脲类 甲磺丁脲 氯磺丙脲 第二代磺脲类 格列苯脲(优降糖) 格列奇特(达美康) 格列吡嗪(美吡达) 格列喹酮(糖适平) 第三代磺脲类: 格列美脲(亚莫利、伊瑞) 磺脲类药物治疗适应症 胰腺β细胞仍旧有功能—胰腺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 在18岁以后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 新诊断的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能够规律不会忘记进餐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对饮食治疗掌握较好的患者 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剂效果不满意或不能耐受 不宜应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 1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需要接受大手术的糖尿病患者 处于严重创伤或者应激状态的糖尿病患者 以往服用磺脲类药物出现问题的患者,或者对磺脲类药物过敏的患者 不宜应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 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急性心梗、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至增殖期,糖尿病肾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严重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 患者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显著消瘦的病人 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低血糖 胃肠道反应小 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慎用 少数病人发生皮疹、多形性红斑 水肿 引起口服药物失效的原因 体重大幅度增加 缺少体育运动 出于某种应激状态下 除糖尿病以外的某些其他疾病,如感染可以引起药物的失效 胰腺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 各种复杂原因,使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抵抗加重 口服药失效的分类 原发性失效 继发性失效 原发口服药失效的诊断标准 当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不足以控制血糖,开始使用口服药治疗,并已连续治疗4-6周,而空腹血糖仍然大于14mmol/L(250mg/dl) 继发口服药失效的诊断标准 口服药治疗一年以上,血糖控制尚可 最近2-3个月内,口服药使用量已达到日最大剂量 在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治疗下 空腹血糖大于10mmol/L 体重没有明显增加 没有感染等应激因素 预见继发性口服药失效 空腹血糖越高(﹥12mmol/L)的患者口服药失效的可能性越大 二甲双胍 改善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性 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 肝脏糖原异生。 增加外周组织无氧酵解 不宜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 心脏病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肾脏病变 肝脏病变 酗酒者 有胃肠道疾病患者 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消化道反应-恶心, -腹胀,腹泻 -腹痛、反酸 乳酸性酸中毒 肾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 胰岛素增敏剂 格列酮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脂肪细胞,也作用于骨骼肌和其它胰岛素组织,通过一种受体而起作用。 主要副作用是水肿、体重增加 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育龄期妇女注意避孕 低血糖较少发生 贫血与红细胞减少 a-糖苷酶剂 α-葡萄糖苷酶剂可α-葡萄糖苷酶,使单糖的形成速度减慢,从而明显延缓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的吸收速度,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主要为腹胀、排气增多 偶有腹泻、腹痛 糖尿病胰岛素的治疗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胰岛素治疗的种类 胰岛素的注射 胰岛素治疗方案 什么样的病人应使用胰岛素 1型糖尿病患者 2型患者有以下情况 口服药控制不佳 有糖尿病并发症 肝、肾功能不全 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消瘦 什么样的病人应使用胰岛素 2型糖尿病有以下情况 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或反复出现酮症 合并严重感染,创伤,急性心梗、脑血管意外,大手术等应激状态 患者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有严重胃肠道疾患 胰岛素注射的误区 成瘾? 能用口服药替代吗 怕痛、怕麻烦 经济原因 注射造成的心理痛苦比注射本身更严重 糖尿病的胰岛素的治疗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胰岛素治疗的种类 胰岛素的注射 胰岛素治疗方案 诺和灵 和人体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完全相同 纯度最高,局部过敏反应最少 血糖控制稳定 剂型齐全,满足不同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要求 糖尿病的胰岛素的治疗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胰岛素治疗的种类 胰岛素的注射 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注射 诺和笔?3 将胰岛素注射的困扰一笔缓解 糖尿病胰岛素的治疗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胰岛素治疗的种类 胰岛素的注射 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治疗的注意事项 按时定时进餐 适当锻炼 情绪稳定 经常监测血和尿糖 锻炼的时间也宜固定,尤其对1型糖尿病。 应监测血糖谱、尿糖、尿酮体。 糖尿病代谢控制目标 糖尿病的管理 日常生活管理 糖尿病病情监测 意义 内容 时间 血糖、血红蛋白、尿糖及酮体监测 糖尿病并发症的监护 心理状态的调节 影响病情控制的因素 天气变化:骤然的变冷、风吹、雨林 紧张、情绪变化、失眠等 生活不规律、过度疲劳 饮食量增加或吃含糖食物 剧烈的强刺激的运动,或停止了日常的合理运动 影响病情控制的因素 忘记服药或服药剂量不足 忘记注射胰岛素或注射部位吸收不好 合并其他疾病,尤其是感染 外伤,手术 妇女妊娠或月经期 频繁发生低血糖后 糖尿病监测的意义 有利于判定并掌握病情控制程度 有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使病情获得最佳控制 有利于及时预防、发现、治疗各种急性并发症 有利于及时预防、发现、治疗各种慢性并发症 有利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并最终延长其寿命 糖尿病监测的内容 症状监测:症状、体征 代谢控制指标监测:尿糖、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 慢性并发症监测:尿蛋白与肾功能、眼底检查、神经肌电图等 其他:血压、体重、腰围/ 臀围 监测的时间 每日1次:血糖、尿糖 每月1次:体重、血压、腰围/臀围 每季度1次:血脂、眼底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肾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 必要时进行:X线检查、口服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试验 以上检查时间为病情稳定时的频率,病情不稳定时,酌情加测 其他检查:了解胰岛素抗体和胰岛功能 血糖监测 定期检查,病情不稳定时每天检查血糖,病情稳定后,1个月至少检查2次空腹和餐后血糖 如果不舒服应随时检查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140—180mg/dl之间 不同时期血糖监测的意义 餐前半小时:利于检出低血糖 餐后2小时:利于检出高血糖 夜间血糖监测:利于发现夜间低血糖或高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每2—3个月检查一次 应控制在Hblc<7%的范围内 尿糖与酮体监测 1型糖尿病每天检查尿糖和酮体 2型糖尿病每天检查尿糖 2型糖尿病当出现感染、发热、大量出汗及自觉虚弱时监测尿酮体。 尿糖监测 —好处和缺点 好处: 大多数病人容易做到 价格低廉 无创检查 操作简单 缺点: 需要留尿的容器 无法提示低血糖 受肾功能的影响较大 尿糖监测 —影响因素 尿糖试纸 操作方法 色觉及视力 肾糖阈 尿糖监测 —时机 病情稳定者:最好做三餐后2小时尿糖定性 病情不稳定者:一般采用七段留尿法 一般病人:从实际出发,每日监测四次尿糖(清晨第一次尿,三餐前半小时尿)即可 需要检测尿酮体的情况 血糖>15mmol/L 生病期间 出现或腹部疼痛时 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时 经常出现低血糖时 糖尿病的管理 日常生活管理 糖尿病病情监测 糖尿病并发症的监护 低血糖 心脏病和中风 眼部监护 肾脏 足部护理 牙齿护理 皮肤护理 心理状态的调节 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均应掌握低血糖的症状及救治方法 外出时,随身携带含糖食品 携带糖尿病治疗卡片 心脏病和中风 —预防 定期做检查 良好控制糖尿病 积极控制高血压 避免高脂饮食 积极培养运动锻惯 控制体重 戒烟、酒 眼部监护 定期测定血糖 控制血压 不吸烟 检查视力 肾脏 检查尿糖、尿蛋白 量血压 控制食盐及蛋白质的摄入量 每半年检查一次肾功能 足部护理 洗脚时水温不要 过高以免烫伤 牙齿护理 用软牙刷刷牙 饭后要刷牙 按摩牙床 在进行牙齿治疗前,应告诉医生患有糖尿病,因有可能需用抗生素 糖尿病合并口腔牙周感染时,要及早接受严格抗生素治疗,否则容易影响牙齿功能,甚至会引起感染扩散及败血症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 保持皮肤湿润 局部皮肤的干燥 (足趾间、腋窝、腹股沟) 避免阳光暴晒 及时治疗皮肤疾病 糖尿病的管理 日常生活管理 糖尿病病情监测 糖尿病并发症的监护 心理状态的调节 心脏病和中风 —因素 吸烟 高血压 高胆固醇血症 高脂饮食 体重超重 运动过少 谢谢! a-糖苷酶剂的作用机理: α-葡萄糖苷酶剂可竟争性和可逆性地肠系膜刷状缘α-葡萄糖苷酶,阻断淀粉和低聚糖1,4-糖苷键的裂解,单糖和形成速度减慢,从而明显延缓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的吸收速度,降低餐后血糖升高幅度。 a-糖苷酶剂的不良反应较少: 主要为腹胀、排气增多 偶有腹泻、腹痛 糖尿病胰岛素的治疗,分4部分: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胰岛素治疗的种类 胰岛素的注射 胰岛素治疗方案 什么样的病人应使用胰岛素: 1型糖尿病患者 2型患者有以下情况 口服药控制不佳 有糖尿病并发症 肝、肾功能不全 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消瘦、体重在理想体重的90%以下 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或 反复出现酮症 合并严重感染,创伤,急性心梗、脑血管意外,大手术等应激状态 患者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有严重胃肠道疾患 ⒈不会成瘾,严格饮食控制、适量运动,胰岛素可长期保持稳定的剂量,有外出等事情临时1~2次将胰岛素改为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多会控制良好。 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中口服药控制不佳、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应长期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因其它原因需胰岛素治疗的,可在不良因素纠正后酌情改为口服降糖药治疗。 ⒊使用胰岛素笔,疼痛感较前明显减少,多数病人可一天注射2次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较口服药服用的次数少。 ⒋胰岛素本身并不比口服降糖药贵,长期使用胰岛素,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慢并发症的进程,患者用胰岛素后总的花费是减少的。 胰岛素治疗的注意事项: 按时定时进餐 适当锻炼 情绪稳定 经常监测血和尿糖 锻炼的时间也宜固定,尤其对1型糖尿病。 应监测血糖谱、尿糖、尿酮体。 糖尿病代谢控制目标: 糖尿病的管理第二部分: 糖尿病病情监测: 意义 内容 时间 血糖、血红蛋白、尿糖及酮体监测 糖尿病监测的内容和时间:见诺和关怀“监测日记”。 血糖监测是最重要的,应该: 定期检查,病情不稳定时每天检查血糖,病情稳定后,1个月至少检查2次空腹和餐后血糖 如果不舒服应随时检查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140—180mg/dl之间 什么是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主要降血糖的肽类激素 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有机化学物质,对细胞或器官功能起兴奋或作用,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常见的强的松就是人工合成的中效糖皮质激素,属类固醇激素。 胰腺分为外分泌和内分泌两大部分:外分泌细胞主要分泌各种促物消化的酶类,如胰淀粉酶等,不入血,直接作用于消化道;内分泌部又称胰岛,有多种细胞,分泌多种激素,直接入血作用于,β细胞只是其中1种。 胰岛素并不直接进入细胞内,而是与细胞表面性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物效应,促进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促进合成代谢,分解代谢,主要作用于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降血糖只是其作用之一。 降血糖激素主要是胰岛素,还有甲状腺激素,后者同时有升降血糖的作用。 正常的食物代谢过程 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促进糖原合成:主要在肝脏和肌肉合成,分别称肝糖原和肌糖原;正血糖浓度低于150mg/dL时,肝糖原便开始分解成葡萄糖供能;肌糖原只能供肌肉自身利用,不能再分解入血。 促进葡萄糖的利用 糖异生:进入肝脏的非糖物质(如某些氨基酸、甘油等)合成葡萄糖和糖原。糖异生的生理意义在于饥饿时维持血糖的稳定,但过多的糖异生可引起血糖升高。 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者比较: 相同点: 2型糖尿病患者在基础状态的胰岛素分泌与健康对照者相近。 不同点: 2型糖尿病患者在进餐后: 胰岛素分泌延迟 胰岛素分泌不能达到理想峰值] 量餐之间不能恢复到基础状态 正的胰岛素分泌特点: 胰岛素量为5374,100pmol约0.005-0.006mg,1小时总量约0.03-0.04mg,可看作1个单位(U),24小时基础量约1mg(约24u) 分为基础量和应激量:基础量在24小时均匀,约1u/小时;进餐后血浆胰岛素浓度可比基础浓度升高5-10倍,总量也约24u。 葡萄糖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最主要因素:葡萄糖可直接进入胰岛β细胞内代谢,刺激胰岛素合成与分泌;氨基酸、游离脂肪酸、某些激素和药物都能促进其分泌。 胰岛素对葡萄糖反应特点是双相分泌:第一时相为快速分泌相,可持续3-5分钟;第二时相为延迟分泌相,可持续到1小时后。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特点: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仍能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或总量不足,或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常见于肥胖的患者) 肥胖型的患者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在初期代偿性升高,并出现第一时相减弱或消失,第二时相延迟 高血糖的症状多样。可有典型或不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高血糖的症状: 高血糖的定义是人为的,血糖比正常上限稍高时,未必有明显不适,随着血糖值升高,出现症状的可能性增加,但有个体差异。 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下降。高血糖引起尿糖升高,出现渗透性利尿;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引起多饮;细胞不能充分利用血糖,身体缺少能量补充,引起饥饿和摄食增多;身体能量储备逐渐消耗,引起体重下降。 其余型症状:如视物模糊可能是视网膜黄斑病变或白内障;皮肤干燥、搔痒,伤口不易愈合可能是局部营养差,也可能是有早期的周围神经病变;还有牙龈发炎、泌尿系感染(尿频、尿急、尿痛)和小便发粘等症状。 糖尿病的危害:可危及多个脏器。 糖尿病的分型: 1型糖尿病(Type 1 DM):由于自身免疫反应选择性胰岛β细胞(达80%以上),使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我国患病率约5%,多在儿童和青少年发病;酮症倾向是其临床特征;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Type 2 DM ):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所致,是多基因和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约占总人数90%,可分为非肥胖及肥胖两个亚型;临床上起病缓慢,“三多”症状不明显,无酮症倾向,不易早期诊断;早期可不用胰岛素治疗。 妊娠糖尿病(M):特指在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由于胎盘分泌多种胰岛素抵抗激素,常在中后期出现持续高血糖,常需要胰岛素治疗;与糖尿病女病人妊娠概念不同。 妊娠时在妊娠24-28周行50g葡萄糖筛查试验,若服糖后1小时血糖7.8mmol/L(140mg/dL),可除外M;反之,需再行100g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1小时、2小时、3小时血糖值不应超过105、190、165、145mg/dL,若有两个点以上超出,可诊断为M。 分娩6周后经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再作分型。 注:血糖浓度1mmol/L=18mg/dL 特殊类型糖尿病:指上述3型DM以外的糖尿病,此类总的发病率不高,常有较明确病因,治疗上除了降血糖以外,很重要在于对因治疗。常见的如:1.胰腺疾病:胰腺切除后;胰腺肿瘤或创伤;胰腺炎;血色素沉积症 2.内分泌疾病:垂体生长激素过多,如肢端 肥大症;肾上腺激素过多,如皮质醇增多症等;甲亢;胰高血糖素瘤 3.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外源性激素如皮质醇过多;噻嗪类利尿剂;β肾上腺能撷抗剂;α-干扰素。 2型糖尿病的特点: 起病缓慢 多在40岁以后发病 症状不明显﹐三多一少﹐视物模糊. 易疲倦﹑皮肤搔痒等 可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糖尿病的警示灯: 糖尿病的常见因素: 糖尿病家族史 有遗传背景 肥胖 加重胰岛素抵抗 年龄 随着年龄增加,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 妊娠糖尿病因素:除以上外,还有年龄过30岁;有异常产史,如胎死宫内、产巨大儿史(出生体重4Kg)等 得了糖尿病不要,恐惧和失落,应该充满自信。 要相信:糖尿病人可以象正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 1997年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的标准本。 饮食控制的注意事项: 定时定量定餐,并且一定要与注射胰岛素,服用口服降糖药的时间配合好 饮食量,劳动强度,用药量三者间的关系要相对平衡,此消彼长,灵活调节 根据个人情况将每日饮食量分多次食用,有利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糖尿病饮食控制应长期,终生 运动调节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及运动量 老年人可以选用运动强度轻的运动方式,最常用的运动方式为散步 中青年人应以中等强度的运动方式为主,也可选择运动强度较重的运动方式 运动应该循序渐进,运动量应由小到大 正确认识运动与体力劳动的关系 持之以恒,防止意外 口服降糖药分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 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 非磺脲类药物:如诺和龙 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 胰岛素增敏剂:如吡格列酮 葡萄糖苷酶剂类药物 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口服降糖药适应症: 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经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 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宜采用胰岛素治疗 酮症酸中毒 高渗性非酮症性酸中毒 合并感染,创伤或大手术 妊娠 使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满意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至增殖期,糖尿病肾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严重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 急性心梗,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患者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显著消瘦的病人 口服降糖药服用时间: 第3代磺脲类:格列美脲,早餐前服用,每日一次。 双胍类:在餐前、餐中、餐后服用都可以,在餐中服对胃肠道刺激小,不影响药物吸收。 噻唑烷二酮类 (胰岛素增敏剂):空腹服用,每日一次。 诺和龙: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 口服降糖药物的调整: 调整的依据:是否严格饮食控制与运动;是否按时服药;根据监测血糖谱、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调整的时间:1月~2月 作用机制: 磺脲类药物与胰岛B细胞膜的药物受体结合,了细胞膜上ATP的K+通道,B细胞内K+浓度生高,细胞膜去极化,了细胞膜上电压依赖的Ca2+通道,细胞外的Ca2+顺利进入B细胞,细胞内Ca2+增加,促使胰岛素分泌。此外,磺脲类药物尚可通过活化蛋白激酶C,增强胰岛素介导的肌肉组织摄取葡萄糖,从而改善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性。 磺脲类药物治疗适应症: 胰腺β细胞仍旧有功能—胰腺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 在18岁以后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 新诊断的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能够规律不会忘记进餐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对饮食治疗掌握较好的患者 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剂效果不满意或不能耐受 不宜应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 1型糖尿病患者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需要接受大手术的糖尿病患者 处于严重创伤或者应激状态的糖尿病患者 以往服用磺脲类药物出现问题的患者,或者对磺脲类药物过敏的患者 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急性心梗、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至增殖期,糖尿病肾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严重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 患者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显著消瘦的病人 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低血糖:用药宜从小剂量开始,优降糖半衰期长,可引起严重的低血糖,70岁以上的病人慎用,达美康、糖适平、亚莫利较不易引起低血糖。 多无明显的胃肠道不适 磺脲类药物口服后经肝脏代谢,格列喹酮经胆、消化道排出,其余均经肾脏排除体外,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慎用。 少数病人发生皮疹、多形性红斑。 水肿考虑与胰岛素增多引起水钠潴留有关 引起口服药物失效的原因: 体重大幅度增加 缺少体育运动 出于某种应激状态下 除糖尿病以外的某些其他疾病,如感染可以引起药物的失效 胰腺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 各种复杂原因,使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抵抗加重 预见继发性口服药失效: 空腹血糖越高(﹥12mmol/L)的患者口服药失效的可能性越大 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 改善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性如增强胰岛素与受体的亲和力,增强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 减少肠道葡萄糖吸收。 肝脏糖原异生。 增加外周组织无氧酵解 不宜使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 心脏病,此时又有可能使身体缺氧情况加重,因而使乳酸在体内大量堆积,导致乳酸酸中毒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肺气肿,这种情况也可以使乳酸在体内的堆积增加 肾脏病变, 在肾脏功能不全时,乳酸排泄减少,血浆中乳酸水平升高 肝脏病变,肝脏是进行乳酸代谢的最为重要的器官,肝脏病变将使乳酸代谢减少或者减缓,因而也可以加快乳酸酸中毒的发生 酗酒者,酗酒可以使肝脏代谢乳酸的能力降低,因而引发乳酸酸中毒 有胃肠道疾病患者:二甲双胍对胃肠道有明显的刺激,会加重上消化道疾病的症状。 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 消化道反应 恶心, 腹胀,腹泻 腹痛、反酸 乳酸性酸中毒:多发于老年人,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要注意 肝功能不全者不能用二甲双胍 心功能不全者不能用二甲双胍 胰岛素增敏剂的作用机制: 通过结合和活化一种在代谢控制中起关键作用的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蛋白激活性受体γ(PPARγ)而起作用。 PPARγ主要存在于脂肪细胞中,也少量存在于骨骼肌和肝脏细胞中。因此,格列酮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脂肪细胞,也作用于骨骼肌和其它胰岛素组织。 胰岛素增敏剂的副作用: 主要副作用是水肿、血容量增加、体重增加,但一般较小 ,发生率3%,严重心功能不全慎用。 因在肝脏代谢,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有促排卵作用,对于育龄期妇女停经者注意避孕。 低血糖较少发生,与磺脲类和胰岛素合用偶见。 引起贫血与红细胞减少:可能都与血容量增加有关 1 + 1 = 2 + = 轻松注射 调整计量 注射 * 4.5 2.5—4.4 2.5 HDL—胆固醇(mmol/L) 2.2 2.2 1.5 甘油三脂(mmol/L) 0.9 1.1—0.9 1.1 HDL—胆固醇(mmol/L) 6.0 4.5 4.5 总胆固醇(mmol/L) M27 F26 M27 F26 M25 F24 体重指数(kg/m2) 160/95 130/80—160/95 130/80 血压(mmol/L) 8.0 6.2—8.0 6.2 HbAlc(%) 7.0 10.0 7.0 10.0 4.4—6.1 4.4—8.0 血浆葡萄糖浓度(mmol/L) 空腹 非空腹 较差 合理 理想 * * * * 每日用温水和中性肥皂 洗脚,注意洗净趾缝 把趾甲剪短,但不要 过短,轻轻磨平边缘 冬季注意脚的 保温和防裂 穿合脚清洁柔软的鞋和 袜子,线袜透气性好 * * * * 口服降糖药服用时间 口服降糖药物的调整 磺脲类药物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 胰岛素增敏剂的作用机制 胰岛素增敏剂的副作用 a-糖苷酶剂的作用机理 a-糖苷酶剂的不良反应 * * 1.什么是糖尿病? 2.糖尿病的分类。 3.为什么会发生糖尿病? 4.如何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5.糖尿病是可以治疗的疾病。 胰岛素帮助葡萄糖 进入组织细胞 糖原分解 胃肠道吸收葡萄糖 胰腺分泌胰岛素 * 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主要降血糖的肽类激素 胰腺 细胞 血糖 胰岛素 血管 * 正(n=14) 2型糖尿病(n=16)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胰岛素分泌(pmol/min) 6a.m. 10a.m. 2p.m. 6p.m. 10p.m. 2a.m. 6a.m. Polonsky KS,et al:N Engl J Med, 1988 时间 * 多食 多尿 皮肤干燥 饥饿 视物不清 疲倦 * 多食 神经系统 足 眼睛 肾脏 血管系统 心脏 脑血管 * 组织细胞不能 有效利用葡萄糖 胃肠道吸收葡萄糖 胰腺胰岛素分泌 缺陷或/和胰岛素抵抗 * 疾病和生活压力 不良的饮食及 生活习惯 肥胖 缺乏体力活动 年龄因素 既往有妊娠的妇女 曾经分娩过巨大胎儿的妇女 * 象正一样生活 象正一样工作 结婚生育 长寿 * 恐惧 失落 自信 × × × * * 油脂类25克(0.5两) 奶类及奶制品100克(2两) 豆类及豆制品50克(1两) 畜禽肉类50-100克(1两至2两) 鱼虾类50克(1两) 蛋类25-50克(0.5两至1两) 蔬菜类400-500克(8两至1斤) 水果类100-200克(2两至4两) 谷类300-500克(6两至1斤)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 中国营养学会 * * * *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