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认为成长是一辈子的事,父辈们有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人不能固步自封,生命在于运动,人生也应保持动态,不沉溺于现状。只为遇到更好的自己,发现自身更多的可能性。 工作需要我接触了很多优秀的人,无论是创业的或是职场精英,他们都混得风生水起。每隔一段时间都能明显的感受到他们的进步,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想法,和他们交流也被我当作一种提升的方式。 小时候,父母最厌烦的莫过于孩子喋喋不休的十万个为什么了,虽然不耐烦,但也乐得看到孩子的奇思妙问。 然而进入职场呢?你的价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正比。领导们希望你不是丢出一大堆问题,甚至是能够通过百度找到答案的问题,而是希望你能够尝试自己去尝试找到解决方案。 面对问题时,首先要思刘硕和关昕考,动手寻找解决方案,其实大多数问题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都能够自主解决。 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越熟悉的事物,越,总认为自己的认知和现在接触到的就是唯一正确的。新的观点、新的认知出现。 这里一个是意识障碍,即无意识的把别人的意见视为。另一个则是思维盲点,即我们思维方式里存在的漏洞,它有时会阻碍我们准确看待事物。 3、目标比形象更重要,所以不要为了证明自己而忽略目标,不要担心自己的形象,只关心如何实现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Noel Tichy(诺尔·迪奇)提出了行为改变理论,如下图所示,最里面一圈是“舒适区”, 对于自己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 “舒适区”越变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区” 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科技大佬、SpaceX创始人马斯克曾说过:不要害怕新的竞技场,灵感中也孕育着风险。我尝试,希望每天至少有一两件在舒适区之外做的事。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瑞克森说:成为世界级专家的核心条件,无非是在“学习区”进行大量的刻意。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和问题相处的久一点,突破思维盲点,待在学习区,然后刻意,相信你遇到更好的自己,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