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 ,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科举的弊端礼教的等进行了深刻的和;一方面热情地了少数人物以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儒林外史》是一本有趣的小说,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场举子;或者贪腐的老手;逃婚的才女,纳妾的盐商;冒牌侠客,水货隐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寻不着老父亲的孝顺儿郎;骗吃骗喝的书生,的江湖游士。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行走,有,有眼泪,有寒意也有温暖。每个时代都会有这么一段“外史”,而吴敬梓用一支妙笔写下了自己的时代,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佳作。虽然是两百多年前的古白话文小说,但是此书对现代读者几乎没有阅读障碍。 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作者敏锐地捕捉人物瞬间行为,把对百年知识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的行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具有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后人评价甚高,mxbd-200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公心,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雍正诸生。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他应科举时,被为“文章大大怪”,遭到。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不了封建社会的,者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思想等方法以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厄运。 《儒林外史》版本,按回数分,一共有4种版本的说法:50回本;55回本;60回本;56回本。其中,何本,历来各有不同意见,但至20世纪末,专家学者大体厘清原貌,一般认为原著系56回。故2011年版《辞海》“儒林外史”条已直接标明是“五十六回”,并未录他说。各版本情况如下: 第一种,50回本的说法,始自程晋芳《勉行堂文集》卷六的《文木先生传》,谓“《儒林外史》有50卷”,该说流行于道光、咸丰年间,今人仍有人袭其说,但是从来未见50回本存世,该本可谓并不存在。第二种,55回本,最早来自清代金和在群玉斋本《儒林外史》的“跋”,该跋称,吴敬梓的表侄金兆燕作扬州府教授时有刊刻行世的55卷(55回),且金和还认为第56回“幽榜”(编辑者注:即第五十六回“神帝下诏旌贤,刘尚书奉旨承祭”)无意义,是伪作,于是删去;然而金和所称金兆燕时的55回本,却一直不见,只有被他删去“幽榜”的55回本。第三种,60回本,该本只有一种,即增补齐省堂本,最早的是上海鸿宝斋的石印本,后面的4回是居世绅(笔名东武惜红生)所增。 第二种,原著56回本,一共有8个本子,现见最早是卧闲草堂刊本,1803(清嘉庆8年)刊印,人民文学出版社曾据此出影印本。另有:注礼阁刊本、艺古堂刊本、潘世恩抄本(编辑者注:学界一般称“潘氏抄本”,现上海图书馆有藏)、群玉斋活字本、申报馆排印本、申报馆巾箱本、齐省堂增订本(编辑者注:齐省堂有56回本与60回本,为区别,前者一般称“56回齐省堂本”)。 今本情况,解放后出版的排印本90%以上都是55回本,是不全的。而以祖本56回卧闲草堂本为底本的刊行出版的有:《儒林外史》张慧剑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78年版,1995年版;《新批〈儒林外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此评本以卧闲草堂本作底本,以潘氏抄本等多种刊本为校本和参校本,予以分段、标点,在此基础上重新;还有《儒林外史》,中华书局1972年版、2009年版。
|